存在与虚无(导读萨特存在与虚无)
存在与虚无》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:第一部分论述虚无问题;第二部分论述自为的存在;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;第四部分论述拥有、作为和存在。该书前半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。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,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。在这个基础上,后面的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、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,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,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“存在精神分析”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。
《存在与虚无》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代表作,是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奠基之作。
存在与虚无是哲学上的两个主要观点。存在主义认为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,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。虚无主义则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和价值,强调存在的无意义和绝对自由。
这两个观点在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上存在着深刻的分歧,引发了许多哲学和文学作品的思考和探索。
大概可以理解为 没有实质存在的东西等于虚无 这里的本质应该指的是实质 虚无就是不存在的东西 比如我们人 当一个人没有“心”的时候 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没有意义 可以当做这个人不存在 个人理解 仅供参考
一把剪刀静静的放在桌上,它是存在的,当它被用来剪纸的时候才叫剪刀。这就是存在主义 人存在本身没有意义,人需要自己创造意义 一把剪刀静静的放在桌上,它是存在的,你看到它,但是你觉得人终有一死那剪纸有个屁用,这样一来剪刀也没啥用了。这就是虚无主义 人终有一死,这导致干啥事都没意义 存在主义是为了反对虚无主义的结论诞生的观点